成长课堂启德首页>成长课堂>孩子性格叛逆>溺爱孩子的父母往往有一种施虐与受虐的特征!

溺爱孩子的父母往往有一种施虐与受虐的特征!

内容概要:溺爱孩子的父母往往有一种施虐与受虐的特征!有一次在医院时,我看到一位母亲领着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来做体检。母亲讨好地跟女儿说话,问这问那,时刻关注着孩子;而女儿顾自玩着手机,爱理不理,一幅嫌弃不满的状态。
  溺爱孩子的父母往往有一种施虐与受虐的特征!有一次在医院时,我看到一位母亲领着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来做体检。母亲讨好地跟女儿说话,问这问那,时刻关注着孩子;而女儿顾自玩着手机,爱理不理,一幅嫌弃不满的状态。
  体检的人较多,有几个人可能因为排队争执起来,吵吵闹闹的。突然间,这个姑娘发出了持续半分钟的「啊」的尖叫,大家有点懵,以为发生了什么事。姑娘尖叫之后,妈妈一个劲地向周围人道歉:「她就这样的,她就这样的,你们不要介意,你们不要介意」。尖叫完之后,这个女孩继续面无表情地玩着手机,妈妈在旁边各种安慰,对女儿低声下气的说话。
  这个妈妈的身体语言、神态、说话方式等,都是一幅唯唯诺诺的样子,似乎随时都会唤起周围人嫌弃与讨厌,颇有受虐狂的特点。
  相反,这个女儿的行为、表情,似乎更像一个自我中心的施虐狂,那声尖叫让周围人敢怒不敢言,现场迷漫着一种攻击的气氛。

  我们可以感觉到,在这个女孩的成长过程中,可能是被溺爱的,即一种缺乏规则的宠爱。这种溺爱的原因,也许是因为孩子的缺陷(比如这个女孩可能存在着情绪调节的困难),但跟父母自身的人格特点有很大的关系。

  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,我们来看看这个新闻:
  3月8日早11时,网友在某广场人群中一孩子拉着母亲的手在哭闹。儿子哭闹着让母亲买玩具,母亲认为家里已有许多玩具,再买玩具没什么意义。此时儿子打了母亲一巴掌。母亲想要拉走儿子,但是任性气大的儿子竟开始抓母亲的头发。母亲央求道:“快放手,好痛。”母子俩纠结起来。
  一个女孩20来岁的女孩前来解围,称带男孩去买,但被他一声“你滚”喝退。男孩更加张狂,开始伸手掐住母亲的喉咙。母亲憋得满脸通红,有气无力,最终只好向儿子屈服走向玩具摊。
  母亲是真的没有力量反抗吗?不是的,从体型上来看,儿子肯定不是母亲的对手,也许是因为种种怕孩子受伤的担忧,母亲才不敢实施制止和教育的功能。
  如果深入去探索,溺爱孩子的父母往往有一种施虐与受虐的特征。他们对孩子迁就、无原则的妥协、退让,反映了一种受虐的人格特质。在这样的亲子关系里,孩子是施虐者,父母是受虐者,孩子的施虐是被父母培养出来的。
  也许你会纳闷了,为什么父母要培养一个来虐待他们的人?这当然不是他们主观的愿望了,他们跟大多数父母类似,希望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,但他们的行为,却客观上导致这样关系的产生。
  我们来看一看,这一切到底是怎么来的。
  如果你去跟这些父母聊一聊,你会发现他们特别想对孩子好,生怕孩子受伤,想给予孩子全部的爱。他们会把爱赋予很高的地位,把孩子看成是自己最最重要的部分。他们的全部关注点都在孩子身上,其他的生活或关系,变成可有可无了。
  如果你说:「孩子当然要疼爱,但该教育时要教育,该惩罚时要惩罚」,或者说:「你也要有自己的生活,不用太关注孩子」,他们则退缩了。在他们看来,批评和教育孩子,那是会让孩子受伤的;拥有父母自己的生活(比如去交友或玩耍),那是弃孩子于不顾。如果万一控制不住对孩子发了脾气,他们会特别内疚、自责,并一个劲地对孩子道歉,生怕自己不是一个好的母亲(父亲),生怕对孩子造成永不可修复的伤害。

  因此,他们对孩子过度的爱,一方面出于真诚的关心,另一方面也出于对孩子的恐惧,把孩子想象成一个脆弱的、无助的,需要特别照顾的人。把孩子想象的很脆弱,他们就永远可以成为一个照顾者了,跟孩子产生强烈的亲密联结。可悲的是,这种过于紧密的联结更多不是孩子的需要,而是他们自己的需要。

  因为把孩子想象为一个非常脆弱的个体,他们不得不压抑自己对孩子的愤怒和不满,并把这种压抑也当成了爱(他们可能把自己想象为一个完美的父母)。其实,亲子关系中的愤怒是常见的,愤怒的建设性表达有利于孩子明确边界,遵守规则,培养独立性。
  一直被压抑的愤怒慢慢地会转化为对孩子的敌意,这种敌意让他们害怕,于是,他们更加会小心翼翼地对待孩子,更加压抑对孩子的愤怒。发展到最后,亲子关系双方,只能靠强烈的依赖来防御潜在的怨恨了,这是一种无法让人成长的关系。
  由于被溺爱,孩子不断地感受到自己的无所不能,越来越自我中心,其行为表现、态度、人际关系越来越像一个施虐者。一旦父母试图反抗、制止时,孩子绝不会轻易妥协,而是会转化为暴怒,就像新闻中那个掐母亲脖子的孩子一样。此时,父母会害怕孩子「受伤」,又一次委屈求全,讨好孩子。
  一段施虐受虐的亲子关系就这样形成了,一个真正的熊孩子就这样被培养出来了。这些孩子非常自我中心,一切以自己的需要为标准,绝没有妥协的可能。而我们知道,一个不会妥协的人,注定不会走得很远。即使这些人可能是优秀的、聪明的,但这种糟糕的性格让他们无法稳定的友情,不会处理亲密关系,事业上难以有好的发展。
  如果去看一下这些父母自身的成长经历,我们往往会发现,他们也有被虐待的痛苦经历。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,父母要么充满着躯体暴力,动不动就打骂;要么非常的自私、无情,把孩子当成了自恋性操控的对象,成为满足父母需要的工具。
  面对这样强势而剥削的父母,他们当然得小心翼翼了。于是,一个强势、自私的施虐性客体,一个无助又弱小的受虐性自体,以及中间潜藏的愤怒和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关系,通过漫长的幼年成长历程,慢慢被内化了。
  内在关系似乎有一种强大的力量,它总会寻找机会呈现出来,所有亲近的关系,都要经受内在关系的考验。

  当这些人成为父母之后,一般会有两种结果。第一种情况:他们成为了专制而强势的施虐性家长,对孩子说打就打,该骂就骂,或者种种情感虐待。第二种情况:对孩子小心翼翼,生怕给孩子造成一点伤害,过度宠爱孩子,最终,他们成为了被孩子虐待的家长。

  在第二种情况中,他们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了幼时那个脆弱无助的自己,想给予他们全部的爱以补偿幼时的缺失。恰恰是这种无原则的宠爱,最终让想象中的「脆弱无助」的孩子转变成一个自我中心的施虐者,内在关系被完完整整地复制出来。
  这些受虐型的父母自身也有虐待他人的一面,这种虐待可能体现在对员工、伴侣、其他人,或者动物。有时,他们也会去虐待孩子,形成一种相互虐待的亲子关系,糟糕的关系中迷漫着攻击、依附、吞噬、怨恨,以及潜藏的绝望、痛苦、无助和兴奋。
  一种受虐施虐的关系,一种强烈的情感依附的关系,像一段基因一样,不自觉地被复制出来了。不过,通过不断的自我觉察,愿意去接受周围人的影响,糟糕的内在关系最终能够被清晰的认识和一定程度的修复,至少,可以中止恶性复制的不断发生。
家有叛逆少年怎么办?网瘾、厌学、早恋、叛逆
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信息,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,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连带责任。
② 不良/侵权内容举报电话:15307488753
关于我们
启德教育成立于2007年,是一所针对当前青少年中存在的叛逆、网瘾、厌学、偏执、自闭、情感冷漠、无自控力等问题进行心理辅导、行为习惯训练、国学教育、亲情教育和文化补习的叛逆孩子学校|特训学校。系全国首家开设24小时视频监控透明化管理的全封闭式学校。系教育局监管、公安局重点保护的戒网瘾学校。
联系我们
15974239944 24小时咨询热线
00:00-24:00 学校全年无休,无节假日